2024-06-28 来源:中国网海峡频道 作者:中国网海峡频道
情系桑梓,心系群众
“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,损失68万还是值得”
在2021年10月以前的30多年里,吕联章与家乡的关联更多在于过年过节时,他携家人回村小住的短暂时光。30多年前,他像千千万万的南安人一样外出闯生活, 从水暖设备起家,生意越做越大,产业遍布河南、厦门等地。
2021年下半年,吕联章又将目光投向了西安,他想在这里发展电子设备生意,并一次性交了68万的租金签下了一处办公场地。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刻,镇里的分管领导找到了他,希望他回乡助力乡村振兴。
思考了几天之后,吕联章毅然做出了决定,他要回来,反哺生养他的家乡。“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,损失68万还是值得。”下定决心以后,吕联章丢下已经付完半年房租的写字楼,将河南、厦门的生意交给了家人打理,回南坑村担任党支部书记。
要想富,先修路
“要致富,把路修好是首要任务”
担任支部书记以后,吕联章干的第一件事情,是想着如何把村里2.4公里的进村公路给拓宽一下。他找人测算了一下,需要接近450万的资金。在他的多方努力下,能从上级争取到的补助资金也就50万,整整400万的缺口怎么办?有人劝吕联章算了,但“算了”可不是他的性格,在他的眼里,“要致富,把路修好是首要任务”。
吕联章想到了村里修建祠堂的集资款还剩下了100多万,于是他多方动员,将这笔宗亲的款项变成了首笔启动资金。他还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,在春节期间组织回乡的各路乡贤恳谈捐资,在他的发动下,大家纷纷慷慨助力,一个春节筹集了230多万资金。
用不了多久,一条标准规划的10米宽的乡村公路即将呈现在南坑的山谷之间。
破除陈规,缔结友好
“乡里乡亲,哪有化不开的世仇”
在南安,南坑村属于典型的聚合型村落,900多户人口散落在四个自然村中,村里有吕、陈、林、刘四个主要姓氏。200多年前,村里的两个角落(自然村)因为耕种争水火拼,至此两姓老死不相往来,不再通婚。
吕联章上任后,想方设法为各个村落建设老人活动中心,春节期间以开办“村晚”等方式开展村落联谊。通过文化广场、家风家训教育示范等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,在各种互动中,动员村落族长移风易俗,摒弃旧思想。2022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,在镇、村,及老人会、乡贤共同努力下,村里组织南坑、蔡坑、加冬井、格仔四个自然村的宗亲代表相聚在南岳南川宫,举办一场简朴的“破除陈规,缔结友好”仪式,四个自然村之间存在200多年互不通婚的历史宣告终结。
“乡里乡亲,哪有化不开的世仇。”吕联章说,只有乡亲们聚合成一团火,乡村振兴才有力量。
发展产业,振兴家乡
“有产业,乡村振兴才有扎实的落脚点”
基础设施到位了,南坑村需要规划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村民可持续地富起来,成了吕联章最重要的心头事。经过一年多的规划,吕联章心中已经了有了蓝图——文旅+绿色产业。
南坑村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宋代南坑古窑址,是申遗期间与德化窑、磁灶窑同步发掘的瓷器文化重要遗存点。虽然文旅部门投入巨资加以保护,但周边开发也同时受到了限制。吕联章思考着如何将这个劣势变为优势。最近,村里规划的古窑址公园也正在申请,村里将围绕古窑址做好文旅这篇文章。
而围绕着古窑址公园展开的绿色产业,也正在有序布局中,年产155千瓦的光伏项目已经部署落地。村里还着手将村民手中闲散的土地进行流转,准备进行规模化的果蔬种植。“有产业,乡村振兴才有扎实的落脚点。”吕联章信心满满地描述着。
谈起村里的整体规划,聊起未来,南坑村的村民显得有些小激动,他们说,再过几年,欢迎你们再来看看。(许泽龙)
昨日,“山西姥爷”在龙岗甘坑书写“趣龙岗 有意思”。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5日讯(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)四月的鹏城,木棉开得正艳。4月4日,因题写深圳地铁10号线站名走红的76岁山西书法家王朝珠,带着北方的浑厚墨......
查看详情 >4月5日,“乡贤名医报桑梓,学术襄助兴医坛”——第十一届在沪泉籍医疗专家返乡义诊及“名医名院长大讲坛”活动,在晋江市医院(上海六院福建医院)温情启幕。此次跨越沪闽的医疗公益行动,不仅为家乡人民送来了春日的健康之礼,更搭建起沪晋医疗合作的“连......
查看详情 >事迹亮点心舞飞扬 传递大爱三百多万字角膜劝捐日记,是她用爱与光点亮明瞳的真实印记;“屠妈妈”农产品品牌,是她为爱延续助力共同富裕的扎实步伐。她帮助40人捐献眼角膜,让79位患者重见光明,她创建一个爱的品牌,带动家乡百姓增收致富。心舞飞扬,传......
查看详情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