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洞察

黏性乡村,方知中国

2022-09-19  来源:路演乡村  作者:超级管理员

20220919/6a99a3fe467fc24511650c539185bfd5.jpg


【说中国,一般特指乡村。说东方古老文明,自然把目光聚焦到乡村与农民。似乎农民代表文化,乡村代表中国,也代表一个民族性格,这个性格里最关注的特点就是黏性。一村九组,一组十户,一户五口,五口一堂,一村一祠,村祠相亲,人鬼相黏,万种风情。】


01
失去黏性,人将不人

生活中,什么是黏性?黏性,就是善良与宽容,家族与血缘。从外表看,没有是非分明,不讲原则,叽叽歪歪。同时也固执与倔强,似乎又黑白分明。

黏性的反义词是原则与契约精神很强,法律意识很高,是非分明。

黏性的另一面是水性,上善若水,抽刀断水水更流。最有代表性的是血液,红红的,黏糊糊的,尤其是人与人的血缘关系,这种黏性黏黏糊糊,以至生命精神而又低唱。

还有一种属于更高级的牵挂,人与人之间,阴阳转合,天地之间,日月同辉,四季变化,黑白交替,实实分不清天与地之间谁主沉浮。

但在今天,在从乡村通向城市的过程中,黏性越来越弱,越来越少,以至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,血缘之间的人性降为路人。

黏性有了边界,善与恶混沌,日月之间不问,生命中只剩下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,这是否是文明?

人类一但失去黏性,人会何从何去?人还会是人吗?


02
黏,乡村的性格

黏性在中国乡村属于特有的文化现象,如天地君亲师,生活生产生态,资源循环再生,小农经济中的三产融合,道德与法律,人鬼情未了,家谱,中堂与祠堂的生死轮回,道可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思维,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。

天地君亲师是黏在一起,想分也分不开,分开了就不是乡村,也没有社会文明,农耕文明所以文明,这是主要特征。一个小小的村庄,正如一个中国,其性格与文化清清楚楚。

这种黏性在民间的生活习俗更为突出,这些社会性的习俗是通过婚丧嫁娶,生老病死、驱鬼杀魔、过年闹节、祭祖拜神、五谷丰登、唱戏、中元节、贺庆、过周祝寿等,形成了人与人、人与神、人与鬼、天地人之间的互助与精神层面的交流。

这些节日绝大多数都是村民的宗亲,大伙组织举办的,属于老百姓内心与精神层面的文化与需求。

黏性中最为突出的是家与国关系,君王称不谷,贱人与寡人。百姓是“父老年年等驾回”,家家悬挂祖先与毛主席像。

一位无名女氏袖手“清平三百载,典章人物,扫地俱休”。李清照的“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,岳飞身上特有的一统天下心态“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”。

这个习俗中,我们看到国人的内心世界,其中包含着法制与道德,村规民约,其中最集中的还是传递人与人,人与社会之间,一种以人性与天性之间的融合。

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社会之间,忠信礼仪的约束与习俗,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村规民约,或是在天法地,地法人,人法自然的循环哲学观。

乡村黏性文化往往最集中的是在宗祠里完成的,这个特殊的地方可谓是农民的天地,一生基本就交给这里了,或是世世代代与此不会脱勾。

乡村是文化与文明的源头,祠堂有公益的属性,乡村人人是义工,孝道是中国文明生活方式,追求统一与大同之道是每个国人的目标,这样的文化全世界独一无二。

生活中人们说乡国天下,齐家治国平天下、固农安邦、井田制、村庄、村社、家族等等,而联合成千上万的人通常是乡贤,中国儒家思想对百姓影响极深,主张内圣外王,这里的圣在乡村指的是乡贤。

传统的乡贤是以自己的行为表率争取而来,王是凭自己的实力打出来的,而今天,贤与王是上级任命的,而不是由百姓推荐。正是因为这种区别,黏性文化在今天越来越少。

今天通过文学、文凭、文件来融入社会,可是“三文”又脱离百姓、强调高大上、名人、豪华舞台、专业人员。过渡形式主义,严重缺少烟火,离人民越来越远。

黏性在乡村的另一面就是是非分明,善恶有报,天地有应,惩罚严厉。这里有削宗,剔出族门,禁止入谱,猪宠沉河,自辱上吊,这叫乡村自治。

用城市人标准是合情不合法,用乡村的标准是合法又合情。

乡村常常为一条巷,一段墙,一块田打得头破血流,世代不和,闹很了上吊投河大闹厅堂,一件小事会弄得鸡飞狗跳,可谓剪不断理还乱。一个人在村里做了坏事,犯了族规,道德上受到的惩罚远比法律要严。

这些都缘于黏性,这种黏性,黏着天,黏着地,黏着人间冷暖。

黏性的生命力源于千家万户,村民家的组成与建造,选址与祭祀过程大概能辨认出古老东方文化的DNA。相比之下,城市的建造与选址就显得太没文化,也远离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。

03
黏性的形成

黏性、多情、乡愁、和谐、忍让,退一步海阔天空,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的特点,所谓忍辱负重,大概成为农耕文明的黏性表现形式。这种文明是怎么形成?
1.人与人特有的生活方式,让分工无法在家庭成员之间明确

父亲、母亲、老大、老小、爷爷奶奶各有分工,谁能说哪一个重要?谁能说谁应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?从生活到生产,这其中都是无货币与税收下的黏性经济。

2.人与社会特有的地域与生存环境,促使他们抱团成村。

乡村远离城池,生存唯有依靠同姓同宗同族。在战火、土匪猖狂的时代,加上一个村一个世界,他们与外面的世界,联系少,所以小农发明家谱,论字排号,确保家族中不能近亲,土地房财又能稳定在自己的家族手里。包括诚信与朋友也有熟人与血缘之间,都带有特别黏性关系。

3.人与善恶。

中国农业的黏性关系表现最为特殊的就是阴阳之间,善恶之间,天地之间,黑白之间,两者之间有一条看不见,又特别清楚的线。

所谓中庸还包含“让他一尺又何妨”,并不是“老好人与无原则”,乡村在这些问题上处理显然比城市人更文明,更有效。

我们都知道大城市只要停电一小时,马路上100%堵死,城市为什么有公安、警察、军队、律师、监狱、监控、保安遍地?因为坏人多才有。相反农村不需要,停车三年也不会堵。

这种由中堂、祠堂、学堂形成自律与心理的文明是人类真正的文明,很像老子说的上善若水的中庸,还有“反者道之动”东方文人性格。

这种性格是黏,黏的高级,粘着无,贴着地,让一个个分离竞争,尔虞我诈的世界归入天人合一。

4.思想与宗教的黏性

尼采说思想最大的敌人是理性,我们为何称为古老东方文明核心就是感性,缺少科学思维,而科学的核心恰恰又是以理性为基础,理性让原本三产融合分为一二三产,让人与人分成三六九等,让农业、工业、服务业分离,让阳历、农历、黄历分离。

把原本拥有善缘的慧根,通过法律形式划分敌我,好人与好人。第一次、第二次世界大战,几乎人人捧着圣,人类最顶端的盟约构成了战争的源头。中东没完没了的战争都是因为宗教,而中国又是因为黏性与中庸文化,才会让人类文明步入三教合一,让三产归纳到生态文明之下,让天地人融入乡村,走进家。

一个家有中堂有“天地君亲师”一个村有庙祠、穴房龛、一个人必须约定成俗的遵守“仁义礼智信”总之人人必须有谱,没谱就不是文明人,也自然不是农村人。

5.乡村是黏的世界

一个乡镇约三五万人,人与人相知;一个村3-5千人,人与人相亲;一个村大都一两个姓,人与人黏的一塌糊涂,黏得最狠的村书记,我常常称“黏总”。

黏是奢侈品,儿孩黏着老人,老婆黏着丈夫,村民黏是宗祠,家庭黏着毋亲,全族黏着老者。这种特有的黏糊就是城市人常常的浓浓乡愁,就像韦庄“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”。

农民不仅与人黏,还黏地,黏着村,黏着祖坟,黏着村庄上的那一片天,那一道河,那一方天上地下的神。

           
.....

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
路演乡村 农道乡伴

-END-


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