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贤新闻

黄洞村位于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最西端,与瑞昌交界,距乡政府4公里,是涌泉乡的西大门,村委会管辖16个村民小组,共有833户3675人,是省“十四五”乡村振兴重点村。刘章顺是黄洞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,同时也是市、区、乡三级人大代表,一直以来,他用心倾听人民心声、履职尽责,带领黄洞村攻坚克难、勇往直前,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,彰显了一名代表的责任与担当。

刘章顺:乡贤情深报桑梓 反哺家乡助振兴

2024-01-01  来源:柴桑区融媒体中心  作者:赵艳秋

黄洞村位于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最西端,与瑞昌交界,距乡政府4公里,是涌泉乡的西大门,村委会管辖16个村民小组,共有833户3675人,是省“十四五”乡村振兴重点村。刘章顺是黄洞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,同时也是市、区、乡三级人大代表,一直以来,他用心倾听人民心声、履职尽责,带领黄洞村攻坚克难、勇往直前,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,彰显了一名代表的责任与担当。

感恩反哺,敢为“领头雁”

刘章顺参过军、进过体制、做过企业,阅历丰富,组织能力强,回乡之初在深圳担任泰邦集团生产总监,年薪达百万。就是这样一位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,走得再远他从未忘记为何出发,始终不忘家乡的哺育之恩。

 

“这些年我心里一直回想着一个场景,当时我没有钱读大学,乡亲们你十块我五元地为我捐款,供我完成了大学学业,改变了我的一生,我十分感激,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情。而每当春节回家的时候,我都感觉到家乡不但没有什么变化,环境反而变得越发糟糕,心里十分难受。现在我有了能力,应该回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情。” 刘章顺常这样挂在嘴边。于是在2019年,刘章顺放弃了深圳年薪百万的工作,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,用爱回报黄洞的桑梓之情。

善为创新,勇当“拓荒牛”

到任初期,刘章顺就深知,要想带动黄洞村的发展,必须要重新把土地利用起来,集中力量发展村集体经济。起初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,由于农村传统观念,思想落后,土地流转工作一时难以推行下去,很多村民都不能理解,宁愿造成地荒也不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。刘章顺通过多次到小组开会讲解,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最终获得村民的支持和配合。

2020年,黄洞村将集体流转农田土地尝试栽种西瓜、水稻等经济作物,仅一年时间就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益三十万元的巨大突破。2021年,在刘章顺的带领下,黄洞村依托村集体成立了九江泰邦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,积极探索“党支部+企业+农户”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引领模式,大力推进股份合作产业模式。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百万元大关。

 

截至2023年,全村流转土地达7000余亩,规模种植棉花、水稻、油菜、玉米、西瓜、草莓、蔬菜等,并建成农产品加工厂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地,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302万元。

 

守护生态,做好“啄木鸟”

在刘章顺眼里,儿时的黄洞村曾是一个有水、有山、有田园的美丽村庄,由于前些年缺少有效管理,村庄环境愈发糟糕,河道、路边垃圾随处可见,自然生态严重破坏。

为了改善村里的环境,刘章顺带领村“两委”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“基础版”来打造,着力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、厕所革命、村庄绿化美化等工作,补齐基础设施短板。在建设黄洞村寺门口新农村的过程中,村“两委”借“河长制”东风,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寺门口自然村庄独特的山水资源和地形地貌种花种草、改水改厕、整治沟渠河道,并实施雨污分流、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措施,2021年黄洞村寺门口自然村荣获“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”称号。

 

用心用情,当好“水中鱼”

“一组李家垄的农田没有出水沟”、“八组祠堂前广场排水沟需要疏通”、“十组与十一组两个屋上交界的道路需要硬化200米左右”刘章顺每天在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,会利用夜晚闲暇之余到各个屋场开展夜谈,根据群众所反馈问题现场建立黄洞村“改善库”,把群众提的问题一一列入,能解决的就当场解决,不能解决的就分步解决,争取问题在村级层面就可以让百姓得到满意的答复。

 

村民们说:“这样的方式我们都认可,想法可以直接表达,问题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回应。”一组李家垄的农田没有出水沟问题,当场就被打了“收条”,连带着排水沟、道路硬化、饮水等问题都“被”一一安排部署。

“只有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,让群众看到可喜的变化,才能实现双赢发展。”刘章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通过“屋场夜谈”的方式,实打实地帮到群众的心坎上,帮助人民群众排解操心事、揪心事、烦心事,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 


推荐阅读